人工智能浪潮再迎突破:英伟达Jetson Thor引爆物理AI革命,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重塑
2025年8月25日,科技巨头英伟达在全球瞩目的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专为物理AI和人形机器人打造的计算平台Jetson Thor,包含开发者套件Jetson AGX Thor与量产模组Jetson T5000。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手持这一新品,将其称作“送给所有机器人的礼物”,而这份“礼物”一经亮相,便以颠覆性的性能与完整的生态布局,迅速点燃全球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热情。
从核心性能来看,Jetson Thor堪称当前机器人领域的“最强大脑”。作为基于英伟达Blackwell架构打造的高性能系统级芯片,它并非单一芯片,而是集芯片、开发套件与软件栈于一体的完整计算平台,相当于一台高度集成的微型超级计算机。其AI算力达到2070 TFLOPS,是前代Orin系列的7.5倍,较十年前产品更是实现7000倍的性能飞跃。这一突破让机器人得以在设备端直接运行以往仅能在服务器上承载的大型AI模型,如LLM(大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真正具备复杂环境理解与实时智能决策能力,满足“具身智能”对算力的严苛要求。
在能效与硬件配置上,Jetson Thor同样表现亮眼。3.5倍的能效提升,意味着开发者能在有限功耗预算内实现更多计算功能,这对移动机器人平台至关重要;128GB LPDDR5X内存搭配273GB/s带宽,再加上100Gbit/s以太网支持,进一步保障了数据处理的高效与流畅,为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通过Jetson Thor构建起从云端到边缘的统一计算架构,形成“训练-仿真-部署”的闭环生态。开发者可借助用于AI模型训练的DGX系统、用于仿真测试的Omniverse平台,最终将模型部署到Jetson Thor上运行。这种端到端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机器人开发的复杂度、成本与周期,目前已吸引超200万名开发者,汇聚150多个硬件系统、软件及传感器合作伙伴,生态优势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
从战略层面看,英伟达推出Jetson Thor既是顺应产业趋势,也是瞄准未来布局。2025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产业链融资事件达88起,同比增长近80%,产业爆发在即,核心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此时推出Jetson Thor,英伟达既能精准卡位智能化替代浪潮,更试图抢占下一代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定义权与生态制高点。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百花齐放,但硬件平台与算法路线尚未统一,英伟达希望通过这一“终极芯片”,推动多数机器人厂商基于其硬件与Isaac软件生态开发,在产业爆发初期便确立标准提供者的主导地位。
价格定位上,Jetson Thor延续英伟达高端芯片策略,开发者套件起售价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万元),8月25日已面向全球开放售卖;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DRIVE Thor平台也同步开启预订,9月起正式发货。这一定价既保障了英伟达在高端市场的优势,也为生态合作伙伴预留了盈利空间。
在市场应用层面,Jetson Thor已获得全球众多行业巨头的青睐。海外市场中,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敏捷机器人(Agility Robotics)、亚马逊机器人(Amazon Robotics)等将其应用于物流、工业机械领域,医疗设备巨头美敦力(Medtronic)与科技公司Meta也在探索其医疗、元宇宙相关潜力;国内市场,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联影医疗等企业也成为首批合作者。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直言:“Jetson Thor带来的计算能力飞跃,对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导航与交互至关重要。”
不过,Jetson Thor的强势入局也引发行业“喜忧参半”的洗牌效应。一方面,高通、华为、地平线等企业正积极应对:华为凭借“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的全栈式方案,在强调安全可控的B端、G端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地平线以高性价比芯片与本土化服务,满足车企快速迭代需求,避开单纯算力竞争;高通、博通等ASIC芯片厂商也被摩根士丹利预测,2025年ASIC市场规模将翻一番,在细分领域仍有广阔空间。此外,工业巡检、家用服务机器人等对算力要求不极致、更注重成本与功耗的场景,也为其他芯片厂商留下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机器人厂商面临双重挑战。对首批合作厂商而言,Jetson Thor能助其快速推出更智能的产品,短期形成竞争优势;但对其他厂商来说,“含英伟达量”可能成为新的估值标尺,硬件性能差异被拉平后,竞争焦点将转向上层算法创新、垂直场景理解与商业化落地能力。更关键的是,芯片领域易形成垄断,英伟达的超强定价权可能加剧机器人厂商的资金压力与技术门槛,对初创企业而言甚至可能意味着“出局”。
对于中国机器人厂商,还需直面“依赖风险”这一核心难题。在中美科技竞赛背景下,过度依赖单一国外芯片极可能成为企业“命门”,此前中兴、华为等企业的经历已为行业敲响警钟。如何在拥抱Jetson Thor带来的技术红利与规避供应链风险间找到平衡,如何培育本土替代方案、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未来,能否涌现出像华为、寒武纪这样的本土芯片力量,支撑起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发展,将深刻影响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格局走向。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Jetson Thor的推出标志着英伟达加速计算战略从虚拟AI向物理AI的重要延伸。从2006年CUDA平台奠定AI基础设施基础,到深耕智能汽车市场近十年,再到如今布局机器人领域,英伟达正构建“云-边-端”一体化的计算生态,试图将虚拟世界的计算优势拓展至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目前“汽车和机器人”业务仅占英伟达总收入的约1%,但其72%的年增长率与华尔街预测的2026财年二季度80%的增速,预示着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物理AI时代的加速到来,Jetson Thor不仅是英伟达的一次产品突破,更可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