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携手博通推进自研AI芯片量产,剑指英伟达市场主导地位
2025年9月5日,据《金融时报》最新报道,
人工智能领域巨头OpenAI计划与芯片行业领军企业博通展开大规模合作,核心目标是推动其自研AI芯片实现量产落地,这一动态标志着OpenAI在AI硬件领域的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事实上,OpenAI在自研AI芯片领域的探索早有端倪。早在2024年10月,路透社就曾披露,OpenAI已联合博通、台积电启动首款自研AI芯片的开发工作,同时为满足自身急剧扩张的基础设施需求,在原有英伟达芯片的基础上,引入了AMD芯片以丰富硬件选择。到2025年2月,路透社进一步报道指出,OpenAI将自研芯片视为提升与芯片供应商谈判话语权的重要筹码,其首款自研芯片主要聚焦于AI模型训练场景,且OpenAI的工程师团队已明确计划,未来将持续迭代,开发功能更强大的处理器产品。
从战略意义来看,OpenAI此次推进自研AI芯片量产,有着多重考量。一方面,当前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份额约达80%,包括OpenAI、谷歌、Meta在内的众多科技企业在AI模型训练过程中,对英伟达
GPU高度依赖。通过自研芯片并实现量产,OpenAI有望逐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增强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为OpenAI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空间,若其自研AI芯片在性能、成本等方面具备竞争力,未来有望面向市场其他需求方提供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从而拓展业务边界。
不过,自研AI芯片之路并非坦途。此前,微软、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均在该领域投入了多年时间与巨额开发成本,但始终未能推出性能、性价比等方面令人满意的芯片产品,足见芯片研发的技术难度与高投入门槛。从OpenAI自身情况来看,其芯片设计团队由Richard Ho领衔,Richard Ho于一年多前从谷歌跳槽至OpenAI,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目前该团队规模已至少翻倍,达到40人,并与博通等行业大厂保持着深度合作。但即便如此,与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动辄数百人的芯片团队相比,OpenAI的团队规模仍显有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芯片研发的高昂成本。据消息人士透露,一款大型芯片设计项目仅单次版本的研发成本就可能高达5亿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35.7亿元人民币),若再计入配套软件开发以及外围设备研发等相关投入,整体成本可能进一步翻倍。如此高的资金投入,无疑为OpenAI的自研芯片项目带来了不小的财务压力与风险挑战。
目前,OpenAI与博通合作量产自研AI芯片的具体时间表、技术细节以及成本控制方案等尚未对外公布,行业内对该项目的最终成果与市场表现充满期待,同时也将持续关注其后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