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平台,综合运用CPU、GPU、FPGA等异构平台

为客户打造高性能计算资源

国务院部署“人工智能+”行动 服务器产业成技术落地核心支撑

8月 29, 2025 — 来源:慧点数码

国务院部署“人工智能+”行动 服务器产业成技术落地核心支撑
 
2025年8月2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目标与重点方向。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的过程中,作为算力基座的服务器产业,正成为“人工智能+”落地见效的核心支撑,其性能升级、架构创新与安全保障,将直接决定人工智能技术释放价值的效率与广度。
 
从街头无人驾驶汽车的实时路况分析,到工厂协作机器人的精准指令响应,再到博物馆数字藏品的高清渲染与交互,人工智能应用的每一次高效运转,背后都离不开服务器提供的强大算力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拥有超5100家人工智能企业,全球占比约15%——这一规模庞大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对服务器的算力密度、存储容量、能效比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需调用数千台高性能GPU服务器组成计算集群,持续运行数周甚至数月,服务器的稳定性与算力冗余直接影响模型训练的效率与精度。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双刃剑”属性同样凸显,而服务器产业在应对技术挑战、保障安全落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核心技术创新层面,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仍面临部分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的问题,这直接影响高端AI服务器的自主可控能力,《意见》中“夯实基础能力供给”的要求,正推动服务器企业加速与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厂商合作,研发适配本土人工智能技术栈的服务器产品;在安全层面,算法偏见、数据泄露等风险的防范,需服务器具备更完善的硬件级加密功能与数据隔离技术,例如通过可信计算模块(TCM)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避免敏感信息在算力调度过程中泄露;在就业结构变革层面,服务器产业本身也在创造新岗位,从AI服务器硬件研发工程师到算力运维专员,相关岗位需求年均增速超30%,呼应了《意见》中“发挥人工智能创造新岗位”的导向。
 
此次《意见》提出的“六大行动+八大支撑”框架,更是为服务器产业与人工智能应用的协同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在“行业应用需求牵引”的六大行动中,工业、交通、文旅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场景,将催生差异化的服务器需求:工业场景需具备抗高温、抗干扰能力的边缘服务器,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处理;交通领域需高可靠的车路协同服务器,支撑无人驾驶车辆的低延迟通信;文旅领域则需高密度存储服务器,承载海量数字藏品数据。而在“基础能力保障”的八大支撑中,“加强数据供给创新”“促进开源生态繁荣”等举措,将推动服务器产业向“算力+存储+算法适配”一体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分布式存储服务器构建跨区域数据池,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支持;通过优化服务器软件栈,适配开源AI框架,降低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
 
对整个产业链而言,《意见》带来的政策确定性,正加速资源向服务器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领域集聚。一方面,服务器企业得以更清晰地预判市场需求,加大对AI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等细分领域的研发投入,降低长期技术创新的决策成本;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开始更多流向服务器核心部件研发,例如国产GPU、高速互联芯片等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回顾十年前“互联网+”行动开启数字化转型浪潮,彼时服务器产业以通用型产品为主;如今“人工智能+”的深入推进,正驱动服务器从“通用算力载体”向“人工智能专用基础设施”转型,这种变革将进一步释放技术红利,例如通过算力调度平台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动态分配,让中小企业也能按需使用高端算力,催生更多轻量化人工智能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数字化水平差异较大,服务器部署需因地制宜。例如,一线城市的大型科技企业可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部署高密度AI服务器;而县域地区的中小企业,更适合通过边缘服务器或算力租赁模式,低成本接入人工智能技术。《意见》中“避免同质化竞争”的要求,也引导服务器企业针对不同行业场景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而非简单堆砌硬件。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乘数效应的逐步释放,服务器产业将不仅是技术落地的“基础设施”,更将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桥梁”。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提升服务器的自主可控能力与场景适配能力,必将为“人工智能+”行动跑出创新加速度提供坚实底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特别声明:本站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 chenzb@ihuidian.com 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